杰克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回顾: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杰克·韦尔奇开始了今天在很多职业经理人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一个举措:做减法。他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就是要让通用电气在其涉足的所有产业领域,都必须成为市场领导者。凡是不能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产品或者企业,一律整顿、关闭或者出售。

被称为美国财务打假专家的哈里·马科波洛斯(Harry Markopolos)去年发布了一份长达175页的报告,指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财务造假,导致2019年8月15日通用电气股价大跌15%,最终收跌于的幅度。

这一切竟然都回溯到1995年,也就是美国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先生执掌通用电气的时代。2001年9月,韦尔奇先生退休,同年出版《杰克·韦尔奇自传》,其中文版在我国销售超过一百万本,被很多人视为职业经理人的至尊宝典。

杰克·韦尔奇先生与通用电气的故事可以写很多本书,他的功过是非值得整个所有企业家好好研究。今天准备聊一聊我个人认为韦尔奇先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数一数二战略。我认为,这一条不仅值得很多企业深思,也对个人发展很有启发。

我先尝试着以最快的速度介绍一点背景情况,以便不了解通用电气公司和杰克·韦尔奇先生的有缘读者知晓一些基础信息。

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先生为了他发明的产品商业化,于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后来改名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金融沙皇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于1892年主导了美国电气行业的一场重大并购,将包括爱迪生公司在内的三家电气巨头合并为今天的通用电气公司。

杰克·韦尔奇先生1935年出生于美国麻省,也就是马萨诸塞州。1960年,韦尔奇先生以化学博士的身份加入了通用电气公司塑料事业部。1981年,在经历了前任CEO雷吉·琼斯(Reginald Jones)先生长达10年的综合考察之后,杰克·韦尔奇继任为通用电气史上最年轻的CEO,时年45周岁(他生日在11月份,所以还没到46呢)。

当时,通用电气除了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设备、照明等明星产品以外,还有收音机、照相机、电视机、钢铁等产品。进入80年代,正是日本明星企业走向巅峰的时代,因此通用电气的诸多产品,被来自日本的竞争打得困苦不堪。

于是,杰克·韦尔奇开始了今天在很多职业经理人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一个举措:做减法。他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就是要让通用电气在其涉足的所有产业领域,都必须成为市场领导者。凡是不能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产品或者企业,一律整顿、关闭或者出售。

在《杰克·韦尔奇自传》中,韦尔奇先生写道,因为雷厉风行的执行整顿、关闭、出售的措施,他在公司内部被冠以“中子弹杰克”的绰号。甚至有一次,他儿子放学回来告诉他,自己在学校里被一个同学打了,因为那位同学的爸爸刚刚因为自己所在的企业被韦尔奇先生下令关闭,而失业了。

“中子弹杰克”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上任之初的通用电气,仅有照明、发动机、电力这三个事业部在各自领域出于行业领导地位。但是到了其卸任时,通用电气12个事业部全部处于各自市场的数一数二地位。其中9个事业部如果单独列出,都能进入《财富》评选的世界五百强榜单。

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光靠关闭和出售达不到市场地位数一数二的子公司或者事业部,是不足以成就上述光辉业绩的。杰克·韦尔奇打的是一套组合拳:

缩减管理层级、严打官僚风气,使得员工体系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严格引入并执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灌输并执行“公司无边界”思想,在执行“数一数二”的同时,也不放弃培养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业务。

为什么我认为“数一数二”战略是杰克·韦尔奇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因为通用电气一直以来都被商界视为“多元化战略”的象征与模板,而通用电气之所以走向巅峰,也确实是建立在那么多“数一数二”的业务基础上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自己起家的领域一旦做大做强,遇到增长瓶颈时,想要更上一层楼的第一想法,往往就是多元化。甚至,有时候只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很多企业就开始谋划多元化发展了。

商界传奇人物史玉柱先生一开始做成功的企业叫巨人集团,年长一些的朋友在90年代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听说过巨人集团。1989年,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一个叫做M-6401汉卡的产品打开市场,开启创业征程。1991年,史玉柱创立巨人公司。

仅仅到1992年,巨人公司就发展到注册资金亿元、员工100人、销售额亿元、纯利润3500万元的大公司。1993年,史玉柱就带领巨人集团开始多元化发展,进入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市场。

1995年,巨人集团一下子推出30个产品,横跨电脑、房地产、保健品等多个行业。同年,巨人下属的子公司发展到228家。1995年9月,高歌猛进的巨人集团突然业绩急转直下。

1996年7月,由于全国保健品行业销售普遍下滑,巨人集团连维持保健品业务运营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都不够了。最终,众所周知的巨人大厦导致的财务危机成为压垮巨人集团的最显眼的一根稻草。

虽然史玉柱先生今天依靠“收礼只收XXX”的广告重新创业成功,但是他在总结巨人集团失败的经验时表示,盲目的多元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联想集团的多元化经历也是一个典型的“主打业务做得好就以为其他业务也能做得好”的案例。联想90年代成为国产电脑第一位,在国内市场甚至压得横行世界的美国品牌抬不起头。

于是,2000年联想收购赢时通,进入电商领域;2001年与美国在线(AOL)合作进入信息服务领域;2002年进入房地产行业、进入IT咨询服务行业、进入通讯业;2003年竟然进入金融行业,与花旗和中行合作不良资产处置业务;2004年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2016年的集团年会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自己说“联想的新业务和自己的当量尚不匹配”。虽然这句话的前半句指的是手机、互联网等新业务,但是众所周知,那几年是联想集团非常困难的几年,困难到柳传志在杨董事长已经顺利接班的情况下,又自己回去当董事长了。

还有一个更加经典的案例,另一个民族企业的骄傲,海尔集团。张瑞敏先生八十年代砸电冰箱的事迹,被奉为企业追求产品质量的经典案例,任何一个读过商科的人都津津乐道。而海尔的成功,正是来源于冰箱这个产品。

结果,海尔依托家电产品的优势,进入了电脑、手机、家居、医药等领域发展,竟然形成了96大门类的产品。今天的市面上,海尔电脑和海尔手机肯定是找不到了吧。

当年,商学院的教授们都在呐喊,企业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千万不能搞多元化。世界一百强企业里面,只有一家企业是多元化的,那就是通用电气。那时候,商学院教授还说,有人采访比尔·盖茨,软件做得那么成功为什么不去生产电脑?首富回答说:“软的和硬的差太多了,我做的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句话我也无法验证是否真的出自首富之口,而且微软公司今天也生产电脑和游戏机硬件了,但是他这句话确实点出了多元化的核心问题:不同产品的差异太大了,你在一个领域的成功,能够复制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吗?就像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已经很夸张了,居然还搞金融和房地产。

今天随便采访一个路人,问这么几个问题:“你知道海尔还生产药吗?你见过联想开发的楼盘吗?你知道曾经有个比格力还牛的春兰空调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要么是非常惊讶的表情,要么就是一头雾水的状态。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前赴后继地搞多元化经营?也许是主业的成功让管理者们太自信了;也许是业绩增长的压力,迫使管理者从主业以外的领域找办法;也许就是想模仿通用电气这样的成功案例吧。

那么为什么通用电气可以成功,而绝大多数实践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都没办法成功?表面原因就是“数一数二”战略:通用电气的每一个事业部都是各自领域的市场领导者,而其他多元化企业没办法使自己新开拓的业务做到市场领先地位,进而整个集团受累于那些不成功的业务。

如果联想搞房地产业务,是通过收购万科、碧桂园这些企业来实施的,那么我相信成功概率会上升几个数量级。同理,如果海尔进入电脑业务,是通过收购惠普或者戴尔公司来实施的,那么我相信同样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既然“数一数二”是表面原因,那么什么才是深层原因?或者你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分析,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搞多元化都成功不了?

企业的生存,依靠的是现金流,而最可靠的现金流,来源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所产生的利润。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行业都充满了竞争,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已经很不容易,而要做到成功,那就真的必须是行业里的“数一数二”了。

那么,成功的企业,或者成功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什么?一开始需要一点运气,但是长久的成功,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果你的技术独一无二,是产业必需且不可替代,那么再烂的服务、再差的营销,都能成功。如果你的产品和竞争者差不多,但是你的营销能力就是比竞争对手强大,那么你的产品就能卖得更好。

其实归根结底,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能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持续在高压竞争中卖得出去的原因。如果核心竞争力足够强大,那么它就是企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成功的原因。

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市场竞争往往趋向强者恒强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在某个市场领域掌握核心竞争力,却进入这个市场并与那些“数一数二”的企业竞争,那么它有极大的概率被市场领先者挤压到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地步。

进而,企业在该业务上难以实现盈利、甚至蒙受亏损,需要企业动用各类资源去支援这个业务(或者子公司)。一旦这个业务占用过多企业资源却没有业绩起色,那么就会进一步拖累企业整体发展。

如果多元化已经铺开多个领域,那么拖后腿的业务越多,企业发展的困境就越大,进而让整体企业进入一个持续更加困难的循环。一旦困难大到某个临界点,就可能压垮企业。这就是所有因为多元化而失败的企业的共同原因。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模仿通用电气,也去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呢?我不知道那些不成功的多元化企业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只能猜测一是由于他们内部没有具备能在其他业务领域做到数一数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由于他们想过要收购其他业务领域的数一数二的企业,要么人家不卖,要么买不起。

那么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做到“数一数二”战略?这是因为,通用电气自爱迪生创业开始,到韦尔奇先生执掌时,已经是个百年企业了,无论内部的能力还是外部的声誉,都具备了在部分领域做到数一数二的底蕴,无论是依靠整顿已有的产业,还是出去收购其他明星企业。而杰克·韦尔奇的管理,确实让这种底蕴成为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到了2019年,又爆出通用电气的巨大危机,源自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的时代?那确实是另一个故事了,说的是过度金融化毁掉了美国史上最牛百年老店:通用电气于2018年被道琼斯指数剔除。创立于1896年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有12只初始成分股,通用电气是其中之一,其他11家不是破产、改组,就是被人收购了。

那些故事有机会以后再说。“数一数二”战略对我们个人发展有什么启发呢?

第一,确定自己的能力边界,有金刚钻就揽瓷器活儿,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一个企业家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的时候,容易因为盲目自信或者追求规模扩张而搞多元化。同样道理,一个人也可能因为相似原因去实践多元化。

有的人搞“多元化”是不停地变换行业,昨天房子好卖就去地产公司,今天互联网挣钱就去搞软件,明天生物制药发展了就去做生物工程。这能做好吗?

有的人搞“多元化”是通过多种业态,比如一会儿上班打工,一会儿自己开个小店,一会儿又职业炒股,一会儿要做自媒体,最后还想去考公务员。这能做好吗?

即将进入职场或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会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迷茫,他们确实可能因为真的不知道而不停地变换赛道。这可以理解为试错成本。但是,试错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出路,而不能把一辈子当作一个全程试错的旅途吧。

试错其实就是确定自己能力边界的一个过程,通过不同领域的尝试,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最终能做好什么。一旦确定了,就不要轻易变换赛道,因为在我们不擅长的领域,很可能会被擅长的那些人虐成渣。

第二个启发,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盲目多元化可能导致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业务拖垮整个企业。同样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多元化发展会分散注意力,导致新鲜感的满足压倒了自己对单一领域更深层次、更高难度的知识技能的追求欲望。

上大学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是教育和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这里讲的“多元化”,更多的是偏向于真正进入工作状态以后,不要频繁地更换赛道,甚至同时“多元化”发展。集中资源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人生持续走上坡路的最大保障。

而在今天这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发展越来越替代众多人工岗位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通用能力之上,而非某项具体的技能,比如计算机编程、会计、法律等。

通用能力包括:快速学习与理解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有实用价值的新想法的能力;等等。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具备通用能力?一种方法是,假设自己目前工作的这个行业突然消失了,想一想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什么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其他行业找到一份同等技术含量的工作。

说实话,真正的通用能力,别说一个人,就算是一个企业,也能在运用得当的时候,帮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优势地位。这就是我们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杰克·韦尔奇先生的传奇人生已经于2020年3月画上了句号。通用电气公司仍然在持续的质疑中挣扎经营着。我们这些普通人没办法给他们盖棺定论,却能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学习和提升。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敬意吧。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3)
上一篇 2020-03-01 06:41
下一篇 2020-06-03 18: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