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广告做得再好,直播卖的再多,那也是要花钱的...

相比之下,元気森林的“燃”系列就好一些——消费者一看到“燃”字,再结合包装整体很“素”很“收腰”的设计,就很容易将其与“燃烧脂肪”联系在一起,在直觉上就能感知到它“无糖”的特点。

世界有一种病,叫做“成功崇拜综合症”。

记得当年小米刚起来的时候,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免费思维”“粉丝经济”和“参与感”等,一夜之间就成了人人都必喊的关键词。

但凡跟小米有一点关系的人,不管是其产品的,营销的,技术的,人资的,甚至只是跟雷军合过影的,都在各种场合装作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就算随便发表一篇跟小米有关的分析文,也能轻松被人膜拜为大师。

是的,就商业而言,没有什么是比“分析成功案例”更简单的事了。

至少,人人都能说上两嘴...

元気森林也是一样。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这家成立仅4年,估值就高达20亿美金的公司,以及其销量多次超越百事和可口的气泡水产品(気),瞬间又变成各路人士吹捧的对象。

至少在我的朋友圈,就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标题:

《4年估值140亿,如何看透元气森林迅速爆红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们拆解了元気森林的三大策略,看到了新式营销碾压传统的根本优势》

《卖水的元気森林4年估值20亿美金,为啥游戏公司跨界都这么牛?》

可能是因为圈子的原因吧,反正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想说:“它就是因为营销很牛逼,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具体如何牛逼呢?在推广方面,其实概括下来主要就3点:

1)用户定位精准——年轻女性为主;

2)初期渠道精准——便利店+小红书;

3)包装符合审美——日系和风云云...

然而,元気森林的火爆真的主要是靠优秀的营销吗?它的营销又真的很优秀吗?做了以上几个动作就代表优秀??

这篇文章,我就以一个消费者+推荐者+分析的视角,来综合聊聊我对它的看法。

1.我就是消费者

首先,我自己就是元気森林的消费者,而且算是比较忠实的那种(虽然我是个公的)。

先说饮用量:少的时候两天1瓶,多的时候1天3瓶。(当然我只喝気,不喜欢燃茶和其他产品。但这是个人喜好问题,不做探讨)

那我第一次是如何接触到这款产品的呢?

我是基本不看小红书的,所以第一次看到它,应该是N年前的便利店里,也一直记得那个大大的“気”字。

而我第一次购买,其实是今年6月初,在公司的无人货架。

那次不知道喝什么了,就拿起一瓶気,一看是无糖的,就买来试试。(刚吃完饭,深圳又有点热,就不想喝有糖的东西)

结果一喝,味道大大超出我的预期——“这无糖的居然能这么好喝!”这就是我喝到它时的第一反应。

然后我下意识的看看包装,再次确认它是不是真的无糖。(当然,医学界和食品界对“无糖”定义的区别,这篇文章就不讨论了)

再后来我就入坑了——喝了十几年的可口可乐,似乎一下子就毫无存在感。刚接触気的那一个多月,我基本上每天都要来至少1瓶。

为什么我会选择気?

原因真的很简单——无糖又好喝。就算偶尔喝多了,心里也毫无负罪感。(我曾体会过肥胖的烦恼,所以也一直比较在意这块)

2.我也是推荐者

假如消费者真的认同你的产品,那他一定会帮你做二次传播。(即使是涉及隐私的产品也不例外,只不过相对慢一点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共对身边5个朋友做过专门的推荐。然后还买过几瓶带回家,虽然我没跟家里人口头介绍这款产品,但我是希望他们别再喝那些有糖的果汁饮料了。

就说我那5个朋友,他们每个人在喝第一口后,都对其口味表示了认可。并且也跟我一样,在最开始的那两周,每天至少要喝1瓶。

“来个気!”这是我们当时最常说的日常短语之一。(说明“気”这个符号在设计上是很成功的)

当然,最近一段时间,在我们6人中,只有1人还基本保持1天1-2瓶的量(他本身就馋,并且正在减肥)。

至于另外5人,其实饮用量都明显降了下来,回归个人的正常状态。一是新鲜感过去了,二是也知道饮料喝多了始终不是好事...

而在这些口碑推广的过程中呢,我就发现一个现象:我这5个朋友,其实都跟我一样——早就在便利店看到过这个“気”,并且也都记得这个字,但就是没买过。

而这个现象(包括下文会提到的另一个现象),其实就反应了一个问题:元気森林的营销并不那么完美,也许只能算及格。

3.成功营销靠什么?

对于绝大部分2C的产品来说,营销要想成功,主要是靠什么呢?

是靠打广告?是靠网红带货?还是靠社群运营?

其实都不是。

为什么?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高,没有哪家公司能持续支付这些活动的费用。(也有例外,比如靠“买用户和洗用户”来盈利的劣质游戏,或者一些暴利的、欺诈性的产品)

真正成功的营销,其实是靠两方面:1)产品的自传播;2)消费者的复购和口碑推荐。

只有实现了这两块,一个产品才能真正在市场上转起来——哪怕公司的市场部解散,也没有了推广经费,短期也不会影响产品的销量增长。

对于“気”这款产品来说,其实在第二点已经做得很好了。(不仅是我,在其他社交媒体上也能看到一些消费者对它表示认可和青睐)

但就“产品的自传播”这一块,也就是它的包装,我认为最多最多只能打60分,也就是刚好及格。

先说这60分打在哪儿吧:

首先是它的“気”字,其实已经达到了视觉锤的标准——一眼能见(写得大),一看就懂,还很特别(日式书法字),还记得住,这就是个高分的设计。

其次是设计的美感也到位了,确实如其他人指出的那样——日系风很符合目标人群的审美。

最后,其他该有的信息(比如0糖、0能量、口味等)也都凑上去了,基本不缺啥...

然而,这离“优秀”还差得很远。

什么叫优秀的包装呢?就是:你即使不打广告,也不设推销员,只需把产品摆上货架,就能让目标受众清楚看到它的核心卖点,然后大卖。

能做到这一点的案例真的很少,目前唯一有底气敢说自己做到的,可能就只有克刻的“冰喉30分钟”了。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因为它确实基本没广告,仅凭包装和产品本身,就做到3年两亿销量。

当然,在“只靠包装,不靠广告”这块,最厉害的还是各类山寨产品...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回过头来再说気。

它有做到“让目标受众清楚看到核心卖点”吗?

我再分享一个亲身经历,也在今年6月:

有次我去超市,一次性买了4瓶気,然后走到收银台。

旁边一个顾客看到了,就跟我搭话:“现在喝这个很热吧?”

我当时就意识到问题所在了,就指着瓶子上那几行小字说:“这个是无糖的。”

他凑上来看了一眼,说:“哦,这是苏打水啊!”

然后他才又走回冰柜,看了一下,就拿了一瓶。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吧——気的包装上,关于品类(无糖苏打水)的信息,实在太不明显——几乎所有人晃眼一眼,都会认为它就是款“果味气泡水”,却不知道它是无糖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跟我之前那5个朋友,都看到过这个“気”,却一直没买的原因。(它已经上市4年了,这得少卖多少瓶啊)

就快消品而言,产品(包装)才是最大的媒体,是唯一不花钱的广告位,也是最能发挥营销杠杆效果的地方(当然也是最见营销功底的地方)。

而这个包装上的设计缺陷,不知道要多少广告费才能弥补回来...

还好他们在广告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把“无糖”的相关信息放的大大的。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但是,广告做得再好,直播卖的再多,那也是要花钱的...

相比之下,元気森林的“燃”系列就好一些——消费者一看到“燃”字,再结合包装整体很“素”很“收腰”的设计,就很容易将其与“燃烧脂肪”联系在一起,在直觉上就能感知到它“无糖”的特点。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也许你会说燃茶卖得并不好,但这一码归一码,它卖的不好主要跟切入的品类以及口感的调配有关。

“好喝”这个东西,既有客观的标准,也有主观的成分。

客观的标准咱不聊,那是食品专家的事,而主观的认知成分呢,其实主要是受「心理预期」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喝了気之后都说好?

因为它的味道,尤其是甜度,正向打破了人们对无糖苏打水的心理预期——“我擦,无糖的居然也能这么甜!”(这得归功于它率先采用了赤藓糖醇,享受了这项创新带来的红利)

为什么很多人接受不了燃茶的味道?

其实这跟喝惯了普通可乐再喝无糖可乐的人一样——虽然你无糖的也许更健康,但你也削弱了我享受由甜味带来愉悦的权利(损失厌恶),所以我对你也没多少好感。

在燃茶之前,有很多好喝的带糖茶饮,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它切入的品类也影响了它的销量。

成功崇拜综合症?元気森林营销真的牛逼吗?

而気就不一样了,在它上市之前,有哪款苏打气泡水能做到这么甜呢?

(PS,这里的“甜”仅仅是普通消费者的笼统描述,只有技术型的专家才能说得清:甜味的不同类型,口感的不同层次,不同香料的占比等等...)

4.不要事后诸葛

上文说了,就商业学习这一块,最容易上手的事就是“分析成功案例”——只要看谁谁谁成功了,就把它的行为套上理论,然后说它某方面确实牛逼,最后还没人敢轻易反驳你。

但试问:将一款无糖果味饮料的核心人群定为“都市年轻女性”,首发宣传渠道选择小红书,首选铺货渠道为便利店,包装迎合二次元口味...这些真的是很牛逼、很有洞见的决策吗?

我认为任何一个从事营销工作2年以上的人都能想到这些...

写文章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口味,那不如不写。看文章如果只是为了寻找认同,那不如不看。

最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

事后分析的轻松总结,意义真的不大。(这也是我最近写文频率变低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先把条件告诉你,然后去思考、去分析、甚至去猜结果会怎样?最后再公布答案、告知原理,这样的反馈可能有意义得多。(但具体的形式我还没构思完全)

总之,就学习而言,还是要实践出真知。

什么是实践?它不一定是指你非要去某公司从事某工作。

实践的本质是:在得知结果之前,要先有自己的分析/行动,等有了结果之后,再去修正当初的分析/行动,以便为下次机会做准备——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文章来源于品牌圈圈,作者小云兄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0-08-27 08:59
下一篇 2020-08-27 0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