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知识天地3个月前更新 iowen
17,327 00

圣诞将近,又到了各行各业年末总结的时候,科研界自然一马当先。Nature 官网上周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榜单。

两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入选。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两名入选十大人物的中国科研人员分别为“无畏的医者”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风湿病专家徐沪济,以及“月岩守护人”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

徐沪济医生勇敢尝试了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为CAR-T细胞疗法的批量生产带来了希望。李春来是决定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点的关键人物,也是首批对返回样品着手分析的科学家之一。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李春来教授在决定“嫦娥”降落在月球上哪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也是首批对月背岩石进行分析的人之一。他和70多名科研人员团队负责监督我国航天任务期间收集的数据,包括储存和分发样本。

“他真正擅长的是协调,”布朗大学行星地球学家詹姆斯·海德 (James Head) 说,他曾与李春来有过广泛的合作。

当李春来还是一名研究地质学和宇宙化学的年轻研究员时,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亲手触摸甚至研究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但自从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绕月飞行以来,他一直参与确定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这是李第二次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执行采样返回任务。在嫦娥五号任务期间,他也担任过类似的角色,该任务从月球近侧带回了土壤和岩石。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法国图卢兹天体物理和行星学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帕特里克·皮内特 (Patrick Pinet) 说:“我们一直梦想着从月球背面获取样本。”

但如今,这成了一项中国科学家们优先的特权。

嫦娥返回地球的第二天,太空舱就被安置在了李春来位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的实验室里。这些岩石和尘埃收集自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最深处,这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它可能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比如熔岩流和月球地壳碎片,甚至下面的地幔。这些样本“就像是所有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器”,研究它们将有助于揭开月球的诸多秘密。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月球背面与正面看起来如此不同——月球背面的地壳更厚,放射性元素含量也不那么丰富。了解月球的历史对于解读火星、金星和水星等其他行星的过去至关重要,因为“月球是行星演化的基石。”

如今,世界各地的行星科学家都想接触这些样本。李春来的实验室已经将一些样本分发给中国各地的团队,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有大量科学发现。今年的月球任务和迄今位置产生的科研法发现“仅仅是个开始”。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去年来自德国的科研团队曾宣布,他们已使用 CAR-T 细胞治疗了至少 15 名患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徐沪济团队的试验与德国同行们的不同,因为它使用的是从独立捐赠者身上提取的细胞,而德国团队使用的是从接受治疗的人身上提取的细胞。这意味着如果成功,那么前者的技术可以帮助实现 CAR-T 细胞治疗的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并扩大其覆盖范围。

徐沪济于1990年前往澳洲攻读免疫学和风湿病学博士学位,研究特定抗体在风湿病(一种影响关节、肌肉和骨骼的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2008 年,他回到上海,建立了一家大型风湿病临床研究中心。徐沪济说,CAR-T 细胞试验很适合他,因为他对风湿病的根本原因很感兴趣。

“他非常勇敢,”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教授杜冰说,他是开发试验所用细胞的团队成员之一。杜冰和他的同事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工具从供体 T 细胞中敲除五个基因,以防止移植细胞攻击或被宿主身体排斥。他们联系了几位医生,请他们尝试用这些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除了徐沪济,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杜冰表示,对于接受治疗的三名患者来说,治疗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些细胞被新宿主吸收,接受者没有出现与 CAR-T 细胞疗法相关的任何危险副作用,例如有时在癌症患者中观察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这是一个重要且有意义的发现,”德国埃尔朗根大学医院的免疫学家乔治·谢特 (Georg Schett) 说,他参与了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源性 CAR-T 疗法的测试。

供体来源的 CAR-T 细胞优于患者来源的细胞,但它们在癌症治疗中仅显示出有限的成功,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体内的存活时间不如来自接受者自身的细胞长。但徐沪济的研究表明,供体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效果更好。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除了来自中国的两位学者,其他当选的学者包括:

“时间之父”—— 德国国家计量学研究所物理学家 Ekkehard Peik,其关键发现可能使核钟的性能超越全球最好的原子钟;

“薪酬公平倡导者”—— 多伦多大学实验室医学和病理生物学博士 Kaitlin Kharas,她帮助加拿大的博士生获得了二十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宇宙漫游者”—— 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 Wendy Freedman,她的研究成果或许能平息一个关于宇宙膨胀率的历史难题;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病毒猎手”—— 刚果(金)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家 Placide Mbala,拉响致命猴痘疫情警报;

“国家建造者”—— 孟加拉国经济学家 Muhammad Yunus,革命经济学家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孟加拉国的领导人;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学术反诈斗士”——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院 Anna Abalkina,无所畏惧的科研侦探冒着失去职业生涯的风险揭露学术欺诈行为;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气候十字军”—— 绿色和平组织首席顾问 Cordelia Bähr,气候运动律师就全球变暖问题起诉瑞士并获胜。

“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员”—— 谷歌“深层思维”公司研究员 Rémi Lams,他研究的机器学习技术有望大幅改善天气预报准确率;

Nature评2024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来源:集思未来

© 版权声明
灵知AI工具集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