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而行择校留学信息平台——国际学校、海外中学、国际竞赛、留学院校及背景提升信息一站直达!

2026跨学科科学排名:MIT 继续领跑,亚洲高校强势崛起!

栏目: 日期: 浏览:22

留学选校的世界里,我们总在多个排名之间反复横跳。QS 强在名气与国际化,THE 强在科研维度,而各种细分榜单又让人眼花缭乱。

但当你看到“跨学科科学(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这个领域,你可能下意识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冷门名词。然而,今年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 Schmidt Science Fellows 联合推出的 2026 跨学科科学排名(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ankings 2026),却悄悄成为一份值得所有学生与科研人员认真看的新风向。

因为这不仅是科研榜单,它背后反映的,正是全球大学未来十年的竞争力:跨学科能力。

图片
图源usnews.com,侵删


为什么要关注“跨学科”?

如果说十年前大家还在讨论 STEM、AI、医工交叉,那么今天的前沿早已远不止于此。气候治理需要环境科学+政策;健康科技离不开医学+计算机科学;大模型的伦理规范依靠心理学+法律;社会治理更加依赖“技术+社会科学”的联合。你身处的专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新组合。正因如此,THE 推出了系统测量大学跨学科能力的排名,并明确指出:这份榜单的核心,是大学在“整合多个学科解决复杂问题”上的真实实力。

而这次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传统 STEM,还把 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临床与健康 都纳入跨学科判断范围。换句话说,这份榜单正在重新定义“未来大学”的样子。

图片
图源pexels,侵删


同样是名校,差距究竟在哪?

答案都写在这条“科研链条”里面了!

许多人对大学排名的印象仍停留在“声誉”“历史积累”或者“科研体量”等传统维度。但《跨学科科学排名》的构建方式与其说是大学排名,不如说是一套完整的科研生态评价体系

整个方法论以研究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基础,被拆分为三个核心部分:投入、过程与产出。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研究从“资源投入”“组织运作”再到“成果影响”的整个链条。

图片
图源pexels,侵删


投入部分,排名关注的是大学是否真正建立跨学科研究所需的基础条件,包括科研经费来源与产业合作支持。这一部分体现大学对跨学科发展的态度与资源配置能力。

过程部分,评价的是一所大学是否具备推动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能力。包括是否建立跨学科成功评价体系,是否有专门设施,是否提供行政支持,是否将跨学科研究纳入职称晋升考核。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是否能够得到制度保障。

产出部分,排名不仅看论文数量,更评估论文的跨领域影响力、引用扩散范围、研究质量以及科研声誉。产出部分占比最高,说明排名更加重视“成果是否真正产生影响”“研究是否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认可度”。

图片
图源pexels,侵删


谁在2026 年跨学科科学领域较强?

从数据看全球格局:美国仍具强劲竞争力,亚洲的增长显著。在最新排名中,一个显著现象很快会跳入眼中:美国仍在领先位置,但亚洲国家尤其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表现十分突出。

图片
图源pexels,侵删


榜单前五名中,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占据前四席,延续了美国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长期优势。多年来,美国大学凭借雄厚的科研投入、灵活的组织结构、开放的合作文化,在推动跨学科融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质量上,也体现在内部制度平台建设产业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图片
图源有录网


在第五位,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亚洲表现亮眼的高校。它在科研投入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跨学科设施完善,组织体系为学者提供了广泛的合作机会。而第八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第十一位的香港城市大学,再次显示亚洲地区的科研生态正在稳步成熟。

图片
图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官网,侵删


欧洲方面,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整体表现稳定,在与农业、环境、生命科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上具备明显优势,继续保持欧洲前列。更令人关注的是,本次排名中东南亚地区也有亮点。例如,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进入前二十,说明区域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具备更全面的科研能力。

图片
图源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官网,侵删


这份榜单没有简单强化“传统权威”,而是呈现一个多中心、多方向的发展趋势。美国依旧领先,但亚洲、欧洲的高校正在以稳健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一些新兴科研中心正在加速形成。

图片
图源有录网


来源:有录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