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职业发展规划路径:怎么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

CMO成长的最大优势和最大障碍都是专业。专业意味着你能迅速在一个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你懂品牌,懂广告,懂投放、懂产品营销,懂CRM,老板找你加盟,肯定说“你专业,我们要专业的” ,于是你就戴着专业的枷锁局限在小圈子,从A公司市场部跳到Q公司市场部。

市场动荡,第一代营销人奔50甚至快退休了,越来越多的CMO开始关注如何“退出”。

退出是找到新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从继续成长的角度,建立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不久前跟几位大公司CMO交流,他们都经验丰富,带着数十人的市场团队,有的公司已经上市,但是都吐槽跟老板处不来,老板太太干预太多,公司业务受政策限制,还有自己给自己找的那种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想换份工作那种理由。

根据职场CMO现状,结合我个人和同行们的成功和失败经历,大致可以列出CMO职业发展第二曲线的几种路径:

路径一:成为最优秀的CMO

尽管统计表明CMO平均每三年换一次工作,营销这个行业也基本上一个月变三次潮流,真正做好一个CMO,对企业对社会对个人仍然有超高价值。

我看到那些大厂的CMO,驾驭品牌的方向,搅动庞大的社会资源,虽然内心太多不方便讲的苦痛,却坚定站在时代潮头破浪,一种万人羡慕,自我成就感超强的终极选择。

路径二:成为CEO/准CEO

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这条路适合那种心气儿特别大,能豁得出去的人。

大家都说,CMO成长的最大优势和最大障碍都是专业。专业意味着你能迅速在一个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你懂品牌,懂广告,懂投放、懂产品营销,懂CRM,老板找你加盟,肯定说“你专业,我们要专业的” ,于是你就戴着专业的枷锁局限在小圈子,从A公司市场部跳到Q公司市场部。

走出专业圈子成为CEO,一要豁出去,二要看机会,你能不能丢掉专业保护,去不熟悉的部门做两年,比如销售部,售后服务部,承受不专业的压力,杀出一片天地;机会在于公司是不是有意培养你,或者CEO突然离职。这种机会一般在你服务多年的公司。

还有一种与此相关的路径:准CEO。

有个资深CMO朋友加入了一家新公司,感觉老板把什么都交给他了,管好几个部门,职务叫常务高级副总裁,对于跳槽且希望突破专业的CMO,可以参考。

路径三:创业

我更多听到的是CMO创业,或者跟人合伙创业,最后又都回去上班了,是不是还是受专业度限制?这方面如果有好的案例请大家提供,我上门求教专访,创业这个话题太大。

路径四: 品牌和营销咨询

可以做咨询公司或者个体咨询师。但是咨询这个坑很深,要慎入。

著名营销人小马宋最近发推文说咨询的春天到了,但是他强调这个行业不会大火,也不会消失,总是有需求,总有活儿干,总有提升空间。

小马宋说从事咨询要有几个条件一是理论能力和修养,二是具体操盘经验,三是不断更新知识的自我提升能力。

这个有点泛,没有说透。大家读过几本科特勒德鲁克,都领导过品牌市场部,也经常听各种课参加各种论坛。

说个极端的话,在一个公司所谓操盘多年的CMO,其实你只懂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企业的精髓都未必吃透。

以我自己为例,我主管过GE中国品牌公关15年,但是品牌的规律并没有代入到更多场景深入思考过,多数精力用在做当前的事,明天明年的事。如果现在给我一个新品牌从头做,或者规划一个成熟品牌的转型,还是会有很多困惑。

最近我深访了几位做品牌咨询的专家,有几个体会:

第一,任何一个品牌咨询服务商,特别是个人,一定会依赖他某一个核心能力,比如广告、投放、社群、比如文案。这又回到CMO的优势和制约,专业性在你做咨询时,越垂直优势越强。当然你更要懂商业,懂战略,懂老板心思。

第二,没有一个品牌咨询商能掌握跨越2B和2C的能力,基本上就是专做2C,在2B领域行业知名的咨询师极少。这方面我做甲方和乙方时都有过深刻体会。

第三,品牌咨询要有自己的核心模型,还有根据实际在不同模型之间切换组合的能力。有些CMO离职做咨询,单纯依靠自己在某些大企业的经验,肯定会翻车。

路径五:培训师

“公关实战培训”是我自己从大公司出来以后的主营业务。

培训师需要有基本能力,熟悉你讲的课题,懂得运用理论和案例。但是当很多人都具备这些能力的时候,更重要的能力是建立气场,调节气场

培训师需要情商,也需要套路。比如我不能容忍课堂上有人睡觉,不是要求人家不睡,是我不能放过自己,有人睡觉说明讲课的内容、节奏、声音等出了问题,要马上调整;我甚至对课堂上有人看手机都非常在意,会及时调整。

培训师很辛苦,你能感到课堂上那种气的流动,要顺应、引导这种气流,建立独特的气场。

培训师还需要成熟的内容体系,营销行业的变化太快,任何现有体系都需要审慎,任何内容都需要快速更新。

路径六:自媒体

似乎自媒体变现已经过时了,营销号的名声也不大好,经常跟黑公关搞事情有关,但是专注做好营销专业内容输出,不急功近利,还是有很多在个人品牌、商业引流、社群互动方面的空间。

如何博眼球的那些方法已经讲很多了,专业性、行业洞察,还是会有粉丝有市场,只是在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流的时代,你做公众号以前阅读量四五万,现在四五千也不必焦虑,每个行业标准不同,做网红直播要百万流量,做个品牌和营销洞察号,有一千名认真的读者其实也很难得。

自媒体的范围也更广了,以前就是写作,写作需要基础、感觉、偏好。我有几个CMO朋友,演讲一流,但是跟我说就是不能写,脑回路不对。

但是现在不一定写,你做抖音快手、视频号,也很棒啊。我有一个CMO朋友现在辞职专门做视频号服务,每天早上八点准时直播。他对视频有热情,我这种愿意写的人干不来。

特别不建议像我这样的老同志做视频,那么多漂亮的人,那是人家的地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别去比别人的优势,别被潮流牵着走,自己都CMO了,保持定力。

最后,不管你是第二曲线第三曲线,还是退休,终身学习既是价值观也是一种乐趣。著名营销人杨不坏老师说,人分成学习型和思考型。我们多数人都是学习型,不停做事、上课、看书,但是最大的价值在思考,在思考后的结果和应用。

真正的牛人都是思考型,书读透,经验琢磨透,方法论应用透。豁然开朗的感觉,想想就很开心。

来源:  姐夫李@李国威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2-03-08 08:11
下一篇 2022-03-08 08: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